<一>、浸滲劑的封孔范圍及滲漏標準、檢驗方法
浸滲設備的封孔范圍是指浸滲劑封閉鑄件氣孔孔徑大小的范圍,這是一項影響浸滲效果的重要技術指標。目前國內常用浸滲劑的封孔范圍在φ0.2一0.5mm。由于實際生產過程中鑄件本身氣孔、縮孔的孔徑大小很難測量,一般采用氣壓法或水壓法來判定鑄件滲漏程度,并以此來判定是否需要重復兩次浸滲處理。氣壓法是將零件裝在特制夾具上,然后浸入水中,在鑄件內腔通入氣壓為490kPa的壓縮空氣,保壓1.5一3min,若每隔3s出現一個直徑為smm左右的氣泡者視之為滴漏;若氣泡連續呈線性則稱為線漏。水壓法是將鑄件置于特制密封夾具上,以壓力為490kPa的水通入鑄件內腔,保持2min,若每隔3s滴一水滴者稱之為滴漏;若水流呈細線狀則稱為線漏。對于滴漏鑄件,一般一次浸滲處理后就能達到耐壓密封要求,對于線漏鑄件采用兩次浸滲處理才能達到耐壓密封要求。對于兩次浸滲后試壓仍有滲漏的鑄件,經解剖分析,它的氣孔范圍已經超過封孔范圍,采用三次浸滲后合格率也僅有25%左右,因此第三次浸滲處理實際價值不高,不宜采用。
檢查鑄件浸滲效果一般有如下兩種方法。
a.將浸滲后的鑄件放在專用試驗臺架上,通以規定的壓力,若無滲漏則為合格。
b.將浸滲的鑄件放在沸水中煮2h,取出立即做耐壓試驗,若無滲漏為合格。此方法比較苛刻,且需時間較長,一般只在考察浸滲劑性能時使用,在日常生產時,只用前一種方法即可。
<二>、浸滲劑的特點
浸滲劑又稱浸漬劑,浸透劑,滲透劑。英文單詞為impregnationporoussealing。它是一種(細縫)滲透密封工藝。
將密封介質(通常是低粘度液體)通過自然滲透(即微孔自吸)、抽真空和加壓等方法滲入微孔(細縫)中,將縫隙填充滿,然后通過自然(室溫)、冷卻或加熱等方法將縫隙里的密封介質固化,達到密封縫隙的作用。
可充當浸滲劑的材料有很多,如水、蠟、某些植物油、鹽溶液(水玻璃)、金屬、樹脂。能在當代工業化生產里廣泛使用的主要是水玻璃、金屬、樹脂。
水玻璃作為浸滲劑出現較早,多用于鑄件的縫隙密封。其特點是價廉,含有大量的水,靠揮發水固化,因此收縮較大,合格率低。另外被其處理過的零件清洗不干凈,生產效率低,浸滲場地臟。現越來越多地被樹脂代替。
金屬作為浸滲劑主要指低熔金屬,如銅(銅合金)、錫等。在粉末冶金行業用得較多。
樹脂作為浸滲劑出現的早期是某些合成樹脂,有毒性。后來樹脂出現,在鑄件、粉末冶金件得到越來越廣泛應用。其特點是粘度低(稀),滲透能力強,合格率高,生產效率高。被其處理的零件容易清洗,浸滲場地清潔鑄造過程中產生的氣孔疏松等缺點是造成鑄件滲漏的直接原因。尤其在機加工及裝配完成后再進行滲漏檢測,滲漏零部件造成的報廢損失是尤其巨大。在生產線上應用浸滲技術已經成為行業共識。目前,眾多的企業已將浸滲作為一道不可少的工序排進工藝文件。目前,浸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汽車、摩托車、火車、空調制冷等行業。可填堵黑色金屬鑄件(鑄鐵、鑄鋼等);有色金屬鑄件(鋁合金、鎂合金、銅合金、鋅合金等);粉末冶金件、陶瓷件等缺點。